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风云再起,但谈判却名存实亡。沿袭多年的年度定价在去年开始向季度定价转变,而今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巨头有意将季度定价转变为月度定价,我国钢厂将面临更大的成本波动的风险。
从历史上的铁矿石谈判来看,中国钢厂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取得话语权的机会,三巨头单方面向下游钢厂宣布价格,而下游钢厂只有接受权没有否决权,谈判也从来都不是谈判,因此2009/2010财年度的谈判才会破裂。
2009/2010财年度铁矿石谈判时,中国违反了传统铁矿石谈判机制规则,给三巨头以口舌,指数定价、季度定价便极富时机地提上谈判议程,定价机制开始发生变革。去年4月,三大巨头就表示放弃年度定价机制,转向季度定价。不管是季度定价还是月度定价,都是将铁矿石定价指数化,三巨头企图利用新的定价制度,将下游需求行业的利润也划到自己的腰包。
去年,定价机制的变化是国内钢厂的成本大幅上升,我国2010年进口铁矿石61864.47万吨,比2009年减少913.47万吨,但由于三巨头推高了铁矿石价格,似的我国在2010年用于铁矿石进口的外汇达794.27亿美元,比上年多用汇29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00多亿元。我国2010年,中国生产粗钢突破6亿吨,达到62665.4万吨,比上年增长5308.7万吨,增长9.26%。我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接近全球钢材产量的一半。在需求的带动下,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受到国内的铁矿石产量及质量的制约,我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而在定价权上,最大的进口国却毫无话语权可言。
那么,作为最大的需求方来说,为什么从来没有定价权呢?笔者认为,尽管三巨头确实具有垄断地位,但更多的应该归咎于我们自己。
首先,行业格局造成力量分化。从性质上来讲,我国钢铁行业内存在国营钢厂,也存在大量的民营钢厂,在经营方式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也由于某些原因,使得二者之间缺少真正能够合作的动机。此外,各个钢厂之间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小规模的钢厂在数量上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使得铁矿石的需求者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在钢厂之外,还存在贸易商,也是铁矿石的购买者。
那么整体而言,我国钢铁行业不具备能够代表大多数利益的某个团体,在对外谈判上,也就不能形成集体的力量,而大致可分为三种力量而存在,一是代表大型国营钢厂利益的集团,他们在经济和政策上都拥有一定的优势。二是中小型的民营钢厂,自负盈亏,经济效率相对较高,但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贸易商,为赚取价差而存在。所以,尽管整体我国作为最大的进口国,拥有比较大的优势,但由于内部力量的分化,使得整体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第二,各家钢厂铁矿石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各个钢厂的生产及经营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企业还拥有一定量的自给的矿石资源。由此,在原材料采购上,各家的战略不尽相同,也就导致各家成本的差异化。某些钢企由于对采购原材料控制得当,在成本上去的了比较大的优势,以宝钢为例,据报道,宝钢的平均进口矿价在122美元左右,比全国平均价格低8美元/吨,由于铁矿石价格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使得铁矿石价格影响的钢材成本,相对同类其他企业,要低100元/吨左右,最多的,相差300元左右。这是钢铁生产者之间的一个差异,此外,据中钢协统计,2010年国内钢企进口铁矿石的均价为130.21美元/吨,比全国均价128.38美元高出1.83美元/吨。与此相对应的是,贸易商的铁矿石进口价格只有124.5美元/吨,比平均价格要低3.88美元/吨。
这是生产者与贸易商之间的差异。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的铁矿石总量中,贸易商占据了1/3。以追求价差为目的的贸易商,其在价格上相对钢企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这可以归结于其目的驱动以及经营的优势。那么,反过来思考国内的钢企,以高出贸易商如此之多的价格进行原材料采购,是不是在经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呢?面临产量过剩的行业现状,可以想象,国内钢企之间的激烈竞争。那么,尽管一些钢企能够得到成本上的优势,但由于行业内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也就很难作为代表整体利益的团体,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在三巨头面前,我国钢企显得相当的弱势,而作为行业内具有相对领导力量的中钢协,一直在致力于解决中国钢企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困难,包括投资海外矿山、加大国产矿的供应,以及制定铁矿石的进口标准等,从执行效果来看,并没有改变目前受制于三巨头的状况,一方面来自于方法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执行力的缺乏。而且,仅靠政策上的指引,要想改变我国钢企在国际铁矿石市上的地位,或许是杯水车薪。
从年度定价到季度定价,或将再到月度定价,一直以来都不以需求方,也就是我国钢厂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三巨头将定价强加于各个钢厂。三巨头利用垄断地位推高铁矿石价格,使得钢厂成本大幅抬高,国内钢企面临成本转嫁的考验,或将在高成本、低价格的双重压迫下,不得不接受利润下滑的事实。如果我国的钢铁行业格局得不到变化,各个利益群体在国际市场上,依旧以各自的利益为首要目的,那么,长远来看,损害的仍将是整个国内钢铁业的利益,个体得到结果也只能是相对损失的稍微少一些而已。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