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连出现企业主“跑路”事件后,钢贸行业最近有些风声鹤唳。源自房地产调控和银根紧缩的压力,已经从温州地域性集中爆发开始向单一行业蔓延。
春节前,有着钢贸背景的福建建阳市上海商会名誉会长、原秘书长,上海和煦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润铭,以及在江苏无锡钢材贸易行业颇有影响力的福建周宁籍老板无锡一洲集团董事长李国清先后潜逃,留下巨额债务有待清理。
“(他们)出事后,我们这些做正经钢材贸易生意的,也很难从银行借到钱了,钢贸商今年的日子不好过。”一位从事钢贸业四五年的老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近年来,一些钢贸商在各地建钢贸市场,打着钢材交易的幌子,循环囤地融资,利用钢贸市场土地增值、房地产投资以及放高利贷等方式,不断弥补融资成本。银行则围绕钢贸市场定制了很多创新的信贷融资产品,为了迅速做大业绩对风险视而不见。
“只要房地产不跌,这个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一国有大行东部地区分行人士称。但中央一再表明坚持房地产调控的决心,或将中止这一游戏。钢贸商的“跑路”,也或将成为钢贸市场贷款崩塌的一个起点,给银行敲响了警钟。
“目前仍难以估计银行可能蒙受的损失。”上述国有大行人士指出,但更值得重视的,是所暴露出的银行制度性风险与操作性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基层经营乱象,“如一颗毒瘤,再不割除将终成大患。”
钢贸圈的融资术
到李国清 “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李国清是江苏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春节前夕携家人潜逃澳大利亚,因债权人发现后对其提起诉讼而东窗事发。
李国清所控制的一洲集团2009年才成立,到他“跑路”前,据估计债务已高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半来自银行。
目前,一洲集团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没有确切债务统计结果情况下,已申请进入破产程序。李国清个人和一洲集团公司相关的债权人高达两三百人,所涉案件数十起,将面临在江苏无锡、上海和李本人老家福建多地法院被起诉。
同样面临巨额诉讼的,还有上海和煦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润铭。早在去年12月,黄即被发现已携家失踪,尽管他在银行的几百万贷款最后由联保单位凑齐还上了,但仍欠下巨额民间借贷,被债权人起诉到上海闵行区法院。
随着这些事件的相继曝光,由房地产调控和银根紧缩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正在渐次倒下,这一次轮到了钢贸商。
事实上,这些“跑路”的钢贸商已经不是单纯做钢材生意的了。
业内人士称,国内钢贸流通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分化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单一的钢材贸易商,主营产品只有钢材;中间层是注重产业链延伸的钢贸企业,这类企业以钢材贸易为主业,有的还向下游产业延伸,业务涵盖钢材加工、配送、物流等,有的向上游延伸,拥有钢铁企业,直接生产钢材。
“最高层的钢贸企业其实是个空壳,将企业当做一个融资平台买地买楼放高利贷。这种模式运作好多年了。"跑路"的钢贸商都是在最高层,他们不断放大资金杠杆,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资金链断裂,只好"跑路"。”一位熟悉钢贸业运作的驻沪担保公司人士称。
我国每年要生产7亿吨钢材,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钢材贸易商销售出去。由于钢材贸易需要占用巨大的资金,钢贸商通常需要获得融资才能保持正常经营。前述担保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995年,国内就出现了钢贸融资,最早也最常见的做法是仓单质押,也叫货押或动产抵押。
大宗商品包括钢材便于储存也容易变现,因此企业可以用仓单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这种融资模式在国外已经运作一百多年,发展较为成熟。上世纪90年代外资行引入后,中资行也开始效仿,先是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一带,后逐渐扩散到其它地区。
钢贸融资第二种模式是互保联保,是福建钢贸商从2003年前后,在上海建立钢贸市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就是几家彼此知根知底的企业联合起来,互相为贷款提供联合担保,任何一家出现还款困难,其他几家都要代为偿还,这样为了减少自身代偿的风险,每家企业都会监督其他企业的运作,可以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的风险。”该人士称。
在互保联保之外,钢贸商还需要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以降低银行授信风险。既可以找专业担保公司,也可以是一般企业提供担保,或是钢贸商自己成立的担保公司,为自己的贷款或相关企业担保,这在钢贸市场亦比较常见。
此外,钢贸商还可以用房产或土地抵押获得贷款,如果是银行的长期客户而且是龙头企业,甚至可能获得无需任何抵押或担保的纯粹授信。
贷款“滚雪球”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用于质押的钢材总量约为100万吨,是钢材社会库存的近三倍。
据上海市工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