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基本格局没有变,中国钢铁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变,钢铁作为结构材料的主体地位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没有变,中国仍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所以,在‘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的数量需求仍会增长。”日前,一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家向记者这样表述。不过,该专家同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增速将趋缓。在新的行业发展环境和需求转变的背景下,谁的应对方略转得早、转得快,谁就能取得主动。”
“十二五”钢铁需求增速趋缓已成共识
“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需求增速趋缓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专家指出,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说,早在2005年,供需关系的拐点就已经显现。在2005年之前,国内钢铁消费比产量高,只能靠钢材净进口满足需求;而在2005年之后的3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折合粗钢为1.37亿吨,国内市场的多余产能被国际市场所吸收。之后,靠出口和投资消化过剩产能已不再可行,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了供大于求的时代。正值过剩产能应当“水落石出”之时,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又在短期内拉动了钢铁产量增长。
在钢铁行业,粗钢产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好的相关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拉动粗钢消费增长。有研究成果显示:投资带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二位,出口带动的产业中钢铁排第七位,但消费带动的前10大产业中没有钢铁。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局面。同时,中央对地方性债务的规范,以及资金从紧的趋向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将间接影响钢材消费。因此,“十二五”期间,钢材数量增长的动力在减弱。
另外,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值得钢铁行业关注。
第一,根据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今年的经济走势很可能是“先低后高”。但是否会“高”出头,这是个不确定因素。目前,一些领域出现了“缓转型”、“慢转型”的倾向和苗头,一些地区的投资冲动有再度升温的趋向,值得钢铁行业关注。
第二,虽然中央的“十二五”规划将5年GDP的年均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但从地方“十二五”规划来看,多数地区仍然追求加快发展和超越式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专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中国钢铁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速度慢一点,效益好一点。
咬定“价值”、“成本”、“敏捷”不放松
长期以来,钢铁的规模效益让钢铁企业受益。开惯了高速车的中国钢铁企业,能适应需求增速减缓吗?钢铁企业在认识上和能力上要做好哪些准备?
专家指出,首先,要改变“咬定规模不放松”的发展理念。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迈上了6亿吨的台阶,达到62665.4万吨。而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则从2004年的8.11%,一路下滑至2010年的2.57%,处于全国工业领域最低水平。中国钢铁行业带着这“一高一低”进入了“十二五”。其实,对钢铁行业来说,挣钱才是硬道理。钢铁企业挣钱的途径包括钢铁主业实现利润,矿山公司实现利润,金融企业实现利润,非钢产业实现利润。“我们的优点是熟悉钢铁,我们的缺点是太熟悉钢铁。”专家表示,“我们要从‘钢铁生产’这一环节跳出来,把眼光扩大到整个钢铁业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产业链。因此,‘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的4个战略取向是做强做优钢铁主业、资源战略、延伸产业链战略、产融结合战略。”
其次,要咬定价值不放松。要能够比竞争对手向目标顾客传递更多的价值,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天津钢管集团进行市场开发时,采用的是产销研一体化战略,技术先行,秉承“帮用户买”的指导思想,站在用户的角度,了解用户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将用户提出的问题反馈给公司技术中心。
再其次,要咬定成本不放松。在传递相同数量价值的情况下,要能够比竞争对手的成本低。
最后,要咬定敏捷不放松。要比竞争对手更敏捷地识别和把握机会,能够快速、高效地将资源(包括现金、人才和管理层的注意力)从前景不佳的业务领域转移到更有吸引力的领域;比竞争对手更加快速、有效且始终如一地把握核心业务中出现的增加收入和削减成本的机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进行革新,更快地识别、利用战略时机,更快地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
来源:【慧聪五金网】
